篮球比分直播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要论

“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确定为申遗项目 文化之轴

制图/张寒

  1272年,元朝在北京兴建都城。此后,虽然几经朝代更迭,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始终清晰可见。从钟鼓楼一路往南,途经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这条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8月7日,在2022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透露,国家文物局党组近期研究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上,有哪些文化遗产,申遗进展如何?保护中轴线的文史和社会意义是什么?为何说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的多元性与独特性?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

  《周礼·考工记》中,记述了一套营建国都的规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都城北京正是按照这个布局建造的。

  700多年前,忽必烈把都城定在元大都——北京,并以积水潭东北岸的一点为中心,由该点向南形成中轴线,确立了宫城的位置,开始建设。从元大都奠定基础开始,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形成。元、明、清三朝,北京中轴线的创立、发展、强化,和它对三千年前周代都城秩序的尊重,清晰地表达了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延续。

  直到今天,从景山眺望,中轴线两侧平缓开阔的格局还在。天安门、天坛、钟鼓楼,这些建筑仍在城市的最中心,装点北京城壮美的天际轮廓线。

  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的南端点,是京城外城最重要的城门,寓意为“永远安定”。永定门公园里,有一条用大石板铺成的笔直御道。明清两朝,这条中央御道是皇帝驾临天坛祭天或到先农坛祭祀的必经之路。而如今,从永定门御道北望,中轴线将永定门到正阳门连成一条完整的文化遗产风光带——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既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

  “在这个长达7.8公里的方圆空间里,形成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蕴含着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创造的、动人的文化与历史。”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

  在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还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一体。他指出,天坛供奉昊天上帝,先农坛供奉风雨雷电、名山大川、河神水神、农神、岁神等,绮望楼供奉孔子,正阳门瓮城中东侧供奉关帝爷、西侧供奉观音,景山万春亭供奉毗卢遮那大佛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承载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和位育的理想诉求,承载着别异合同的礼乐文明……北京中轴线反映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在不同时期留下了不同的痕迹。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古今交融的产物,是一个活着的遗产。”吕舟说。

  申遗文本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翻译工作,将在2023年2月1日前正式提交

  中轴线申遗的最新进展如何?据吕舟透露,目前,申遗文本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翻译工作,将在2023年2月1日前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09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始推进。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并对大高玄殿、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定北京中轴线申遗核心区总面积468.86公顷,涵盖60%的北京老城面积。

  十余年的准备时间并不算长。吕舟解释,北京中轴线涉及的范围广,北京现存老城的全部范围都有所涉及,因此需要大量时间来做工作。对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内涵没有充分发掘,就无法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此外,改善保护状况、立法也需要时间。

  立法是申遗工作的重要一环。今年5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了谁来保护北京中轴线、怎样保护北京中轴线、如何让中轴线活起来、公众如何参与中轴线保护等内容。

  今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条例》有三个突出特点——

  价值优先。世界文化遗产特别强调突出普遍价值,强调遗产对全人类文明的贡献。《条例》对中轴线的价值进行了总结提炼,固化了这方面的成果,并对最新的考古成果、能够支撑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内容进行了体现。

  整体保护。整体,意味着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周边的环境,这也是最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为此,相关部门划定了遗产区、缓冲区,并针对整体保护在《条例》里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规定无疑将全面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故宫建筑群及其外围环境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至上。近几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强调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要为民惠民,要靠人民群众来保护和发展。整个《条例》第三章都在讲公众参与,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参与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中。 

  “总的来讲,《条例》对中轴线申遗是加分项,对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是有力推手,对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是有力的法治保障。”陈名杰说。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及周边多处在进行建筑修缮、环境整治,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一些中轴线沿线上的重点文物的腾退工作。

  “通过各部门集中发力,取得全领域多点突破,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目前,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已修缮开放,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整体贯通并开放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恢复展示。这条拥有悠久历史的壮美中轴线,正在新时代重现辉煌。

  随着一批重点文物、古建筑经过腾退修缮恢复历史风貌,文化之轴正焕发出新生机

  立秋刚过,巍然屹立于中轴线上的正阳门格外庄重大气。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今年6月,北京正阳门箭楼历经一年修缮,褪去围挡,亮出真容。

  登高俯瞰,自正阳门向南约3公里,一条开阔的仿古御道延伸至永定门,两侧大树纵向成列,绿意盎然,烘托出中轴空间景观序列,形成了南中轴线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通透的绿色视觉廊道。

  沿正阳门向南,中轴线东侧的前门地区,有一处隐藏的“小江南”——三里河公园。碧水、红花、青墙、灰瓦……这里街回路转,曲径通幽,狭长的水系中,许多锦鲤来回游动,既有江南水乡的意韵,亦有北京胡同的风情。

  三里河是老北京城护城河的泄水河道,于1437年形成,河道纵横。在《明史》中有专门记载,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错落其间。但到了清末,随着人口增加及新的泄洪通道形成,三里河逐渐被填平,最终消失。

  2016年8月,北京启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依据历史的河道位置和走向进行还原,让三里河重现于世。

  “这里有一种自然、古朴、人文的美。”专程来到三里河公园打卡的游客高阿曼告诉记者,三里河公园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宝藏旅游地”,“景观河很清澈,建筑古色古香,让人恍惚之间以为来到了江南”。

  距离三里河公园仅几步之遥,便是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颜料会馆,又名平遥会馆,由明代来自山西的颜料商人、桐油商人创建,是京城较早的商业会馆之一。会馆“前庙后馆”的格局便是明清会馆建筑常见的形制。

  7月19日,颜料会馆内音乐悠扬婉转,鼓点铿锵激昂,观众喝彩声不断,一场精彩的文化演出正在上演。据了解,2021年7月起,北京市篮球比分直播区对颜料会馆等一批会馆旧址进行文物活化利用,一系列涵盖歌曲、曲艺、民乐、魔术、杂技、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在此轮番上演。

  如今,以会馆的戏台为中心,这里变成了看戏的好地方。记者了解到,未来这里的亭台水榭间,还将上演各类小型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感受到古老的戏曲唱腔在古朴优雅、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中得到最为原生态的彰显。

  中轴线申遗,让老北京焕发新生机。沿着这条文化之轴缓步而行,仿佛可以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灵魂线、生命线。

  “好几次走过这些地方,只看到了零碎市井。这次真正沿着中轴线逛了一趟,才意识到之前被忽略的传承千年的规划和其中的智慧,有一种‘觉醒’的感觉,现在再走过平凡街道也觉得很有味道。”高阿曼说。

  申遗唤起了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文物保护的自觉和责任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一些人对此产生疑惑:北京是全世界唯一拥有7处世界遗产的城市,中轴线上的故宫、颐和园、天坛已经是世界遗产,为何中轴线还需要申遗?

  “在申遗过程中,我们对照世界遗产保护的标准来审视北京中轴线这7.8公里,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故宫只讲故宫,天坛只讲天坛,钟鼓楼、太庙等甚至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社会有很像样的展览。目前的申遗文本中,整个中轴线沿线确定了多处核心遗产点,但这些核心遗产点的价值展示尚不完整,更缺少有整体对7.8公里中轴线完整的遗产价值阐释和展览。”北京市政府参事、文化遗产专家于平告诉记者。

  于平举例,在遗产相互割裂的情况下,观众走进故宫,看到的可能是皇家建筑群、是故宫自身遗产价值的展览介绍,但是故宫与中轴线遗产价值的关联、对中轴线遗产价值的重要贡献,展示介绍远远不够。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天坛,只注重强调它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和它的祭祀功能,而忽略介绍天坛的选址和祭祀礼仪是中国古代传统都城建设“以中为尊、左右对称、郊外祭祀”等中国传统都城规划与祭祀礼仪的实证,是中轴线上重要的核心遗产点,等等。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吕舟看来,7.8公里的中轴线就是一个体系,包含了很多内容,应该共同来讲一个故事。

  从元朝营建北京时附会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形态起,北京中轴线讲述的正是一个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元、明、清这些朝代的政权都在中轴线上延续发展,这就是多元一体国家文明形成的过程。”吕舟表示,中轴线是一个特别丰富的载体,它能讲述为什么我们各民族之间团结在一起,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和文化规范。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申遗唤起了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认为,申遗的过程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魅力的过程,“中轴线展现的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通过与世界的交流,我们也能更加自信,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

  先农坛、社稷庙、万宁桥……漫步北京中轴线,这条见证了中华文明脉络的古老长道,正生机勃勃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李云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